藝術/展覽評介

「無常」 – 海波、宋冬、莊輝影像作品展

溫哥華精藝軒推出了中國藝術家海波、莊輝和宋冬的影像作品展:「無常」。三位藝術家年齡相若,而且皆以攝影為創作手法,其中宋冬除了攝影作品外,還有兩件錄影作品展出。他們對主題的選擇和處理手法來自個人不同的生活經驗,三個人的作品雖然不同,但彼此之間有某種相似性與巧妙的關連。
wu1.jpg海波出生於1962年。今年因為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而特別受到矚目。他的幾組照片作品「三姐妹」、「她們 —留給未來」及「他們」(之三、軍人),皆是以一張老照片,對照另一張重新拍的照片,海波找到老照片中的主人翁,以一模一樣的場景、位置再次拍攝,企圖重現往日的情景。簡潔的表現方式,充滿了視覺與感受上的巨大張力,觀者在兩張照片之間感受到人事變化、物換星移。照片裡,不只是人物主角的年齡增長,甚至有些人如今已經不在,在照片的位置上就只看到一個個缺口。這些影像在訴說很多故事,關於時間流逝、人們的經歷和記憶。而海波自己這麼寫道:「這些作品並不僅僅是要表現出人與社會的變遷,時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我企圖從各個角度複製逝去的時光。作品沒有結束,在今後的不知哪一年、哪一天,我還會再拍攝這些人,這些風景。那時候很可能有人已經不在了,包括我自己。」僅管攝影術被認為再現或保留了時空中的某一刻,然而這些作品卻讓觀者直視時間的洪流,撼人心弦。
wu3.jpg莊輝出生於1963年。他的作品一直都以人群為主題,他的拍攝對象包括了學校、工作單位、政府機構等等。似留念大合照的攝影作品裡,人數甚至可多達三百五十個。觀看他的作品,會發現每個「個人」都在人群中都化約成了一個整體概念,似乎整個社會或每個單位裡所展現的只是一個集體,個人價值在這個時代裡已經消失不見。然而莊輝還是企圖探求「個人」的價值和生活意義,在「一個和三十個」作品中,他將三十張照片並列,每一張看來都很相似,都有他自己在其中,然而身邊的另一個人卻不相同。這種「低限感」反而讓觀者直覺地湊近作品前,試圖找出每張照片中的不同之處。他以很精練的手法,呈現同一化的世界底下每個人不同的生活切面,表現集體意識中的個人意識,重覆的節奏中看見了實際生活面貌的多樣性,和生活的真實。
wu2.jpg宋冬出生於1966年。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以裝置、行為、錄影及攝影等手法創作。這次展出的兩件錄影作品:「揉上海」和「砸碎鏡子」,充份表現了他對自身文化環境的關注和思考,以及他對個人生存經驗的體悟。影片中,他用投影的方式打出上海城市影像,用鏡子來反映城鎮街道,再將用以投影的紙片揉掉,將鏡子砸碎,兩者皆傳達了他正以一種反射的影像和保持距離的方式來觀看周遭,揉擰和砸碎則做為一種反思或抗拒的行為表現,頗令人玩味和深思。他的攝影「展軸系列:到此一遊留影之紐約時代廣場」和「展軸系列:到此一遊留影之在北京故宮角樓前」等作品則有另一番趣味,小如纖細畫般的影像,搭配了比照片呎寸還大、雕鑿繁複的油畫框(框也是作品的一部份),似乎框架與照片內容也在對話,而照片與框賓主異位給人一種奇特感受。宋冬使用的藝術語彙都有文化的指涉與象徵意味,這使得他的作品充滿隱喻性,需要觀者一層一層剝開後向內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