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雙年展

2015威尼斯雙年展──資本魅影和崩毀的世界寓言

已有120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在每兩年舉辦之際,總是吸引世界各地藝術領域數以萬計的工作者蜂湧而至,無論是否親臨過現場,聽悉其開幕預展期間之盛況,也可概略想像那樣一個關於藝術世界的魅影奇觀。有趣的是──可能也是最耐人尋味的──即使經過了一個世紀,每當這個堪稱龍頭地位的雙年展發生,它就像一具引擎,從各個層面捲動起當今世界藝術的生產。這個推動力,是由其背後的經濟力量、以國族-國家(nation-state)為基本運作及表述單位,和文化話語權三者組成其百年來日益鞏固的版塊結構及動力。而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展因其展演規模(高達近200位藝術家/團體)向來被高度注目,且總策展人所發動的主題,常被視為反映當代思維的一個重要線索,其與周邊的國家館、平行展展演形式形成多維度的交鋒,這樣的交鋒既是對話,也形成一個世界文化權力場域。威尼斯雙年展引人之處,即在於從一個置高的層面上來看,主題展、國家館和會外平行展之間共構了一個極具象徵性的形象,這個形象也恰恰就是當下世界的一個巨大的鏡像。

策展手記, 藝術/展覽評介

策展意識與獨立意識:重省台灣策展20年

日前,正著手進行關於「台灣策展20年」研究的呂佩怡向我述說了她的研究計畫,這個計畫正是要以回顧過去20年台灣在地策展的發展作為中心題旨,試圖去解決史觀與如何書寫策展史及其意義的問題。呂佩怡在進行的研究當中有一個初步的問卷,問及台灣「策展的起始年代?」和「從妳的角度來看,從1990年至今,哪幾個展覽可稱為台灣當代策展里程碑式的展覽?」這很難回答,因為從今日看來,台灣出現的策展型態與形式演化速度之快幾乎是像是讓人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般令人眼花撩亂–媒材取向、主題類型、城市行銷、公共藝術、雙年展、藝術節、美術獎、藝術論壇……。如果這幾個展覽的選擇並不是要頒金曲獎,那麼它所評斷又該如何被界定出來?「里程」的意義又是基於策展的哪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