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雜記5─蘋果橘子2

〈蘋果橘子經濟學〉這本書與其只說是「經濟學」,不如也看成是以經濟學的方法研究社會或大眾心理。因此讀起來並不像想像的─經濟學?─讓人以為會讀到一本充滿艱澀的術語或專有名詞之類的東西。


作者Steven D. Levitt是個經濟學怪才,他並非從「總體」研究下手,而是從個別的和隱藏的,甚至是相當個人的面向展開他的另類經濟學研究。他研究過的主題在學術領域裡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或覺得他不按牌理出牌?),書裡寫的:「他的觀點常常異於常人。」從他研究的內容可以發覺他對社會有超高的敏感度和對現實的穿透力。
Levitt像在解謎,試圖解析社會的運作方式,而這些運作方式若沒有經過深入的分析判斷以及一種架構在經濟學研究的方法上,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容易一眼看穿。書中的子題都相當有趣,比如:3K黨和房屋仲介有何相似之處?為什麼房屋仲介銷售員賣自己的房子的成交價,平均比他們為顧客賣房子所成交的價格高百分之三?幫派的組織架構幾乎與企業的組織架構大同小異,在分析芝加哥一個販毒集團的內部狀況時,發現他們的組織圖列出來和麥當勞幾乎一模一樣。這些零零總總的研究還包括為什麼老師會作弊?為什麼專家會捏造數據?
這些問題隨時都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但是我們並不常注意到,甚至不瞭解卻習以為常。Levitt就是對這些太好奇了,於是等於是開創了屬於他個人風格的經濟學研究,並以此出名。CIA要他幫忙研究恐怖份子的行動軌跡、政治幕僚團體請他去為他們做分析…。不過我在書中看到的,更是在這樣的分析下的當代社會的心理。所以也很像一門另類大眾心理學。就像封面上寫著:「一顆蘋果,用經濟學的剖刀切開,裡頭竟然是橘子。」比如他對房屋仲介的研究:寫著「屋況良好」這樣的形容詞的房屋銷售廣告其實是在暗示這棟房子可能已經很舊,乏善可陳。所以轉為經濟心理便是一種婉轉的鼓勵買家殺價。為什麼一個房屋仲介員能夠技巧地運用不同詞彙和談判方式來行銷,而一般群眾就是難以分辨?這個部份最後談及「資訊不對稱性」的內在因素。
像這些非常生活化的題目就是他的風格,如果讀者想看的是比如…亞洲金融風暴的研究這種大題目,反而這本書裡沒有。另外有一個例子也很有趣,一家幼稚園的老師們一直為下課後接小孩頻頻遲道的家長而苦惱,後來他們想了一個解決方式:接小孩遲到者,一次罰三元。沒想到這個辦法實施之後遲到的家長變得更多!他以這個案例來說明,當道德感轉換為「價值」時,被錯誤地設定為廉價的三塊錢,而三塊錢抵消掉家長的愧疚感時,那麼就更放心地遲到了。
Levitt就是那種站在路上盯著流浪漢看十五分鐘,觀察他們並想著為什麼一個流浪漢戴的耳機價值居然值五十美元?的這種怪人。因此他逐步地剝開了社會這個整體,找到裡面所隱藏的「秘密」。他並不反對提出老問題,甚至覺得回頭去看所謂的「傳統觀點」,找到不同的答案和傳統觀點的疏漏是更有趣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