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評介

自由、自主、實驗的藝術前鋒

自由、自主、實驗的藝術前鋒
溫哥華「西線藝術中心」(The Western Front)

「西線藝術中心」:從嬉皮時代、福魯克薩斯運動的影響說起
在加拿大,文化藝術界無人不知位於溫哥華的「西線藝術中心」(The Western Front) —這個標幟著一個時代氛圍與前衛行動的藝術精神堡壘,從1973年成立至今已經有二十八個年頭。站在官方藝術史架構之外、擺脫商業操作的影響、為了從事實驗性與科技性媒材創作的理想,一群加拿大西岸的藝術家在60年代末期結合起來共同催生了「西線藝術中心」。它最早的性質為「藝術家自行運作的藝術單位」(artist-run center),後來由於需要官方的財務補助轉型為「非營利組織」。
「西線藝術中心」:從嬉皮時代、福魯克薩斯運動的影響說起
座落在溫哥華市輕工業區邊緣的一棟三層樓木造屋,其獨特的建築物外型成了它的標幟,現在,它仍然是加拿大西岸前衛藝術圈(特別是媒體藝術、聲音藝術及科技藝術)的標竿和引導者。這棟大屋子像一個大家庭,體現著公社、集體和分享的精神,八個成立者(全是藝術家)之一的凱特˙克萊格(Kate Craig)現在仍然住在裡面。一樓有一間專供舞蹈練習的表演廳、視覺藝術展覽廳、二樓有一間名為「The Lux」的表演廳,另外還有隔成數間的多媒體器材室(主要是音響器材和電腦繪圖設備),此外還有龐大的檔案資料室和辦公室。在這些活動場所之外,就是藝術家進駐所需要的客房和廚房了。在「西線」,大家一起煮飯、用餐、交流想法一直是最被注重的生活方式。在這裡,藝術不僅是創作,還是全部的生活內容。
「西線」著重在媒體、聲音及科技媒才領域的原由,可以回溯自 60年代末期。克萊格回憶起當初,眼神裡充滿一個時代的光輝,那是從垮掉一代(Beat generation)以來崇尚的自由不羈、結合了60年代福魯克薩斯(Fluxus)反對主流、複雜嚴肅的作風,熱衷對聲響、各種媒材的實驗舉動,加上「迷幻年代」的風潮吹波助瀾下所誕生的產物。克萊格說:「你知道,那個時候要買一架攝影機,要15,000加幣,藝術家怎麼付擔得起?所以我們大家結合在一起,借錢買下這間屋子,買器材一起使用(註:1974年,他們開始得到加拿大評議會『The Canada Council for the Arts』的補助,大量添購多媒體及高科技器材),也提供給有需要的藝術家使用,當時我們已有一些媒體藝術家,同時我們也藉此紀錄藝術表演活動。…不過,最重要的,是那個時代,有種反學院、商業體制的強烈觀念,很多人放棄了繪畫,當時溫哥華的藝術團體Intermdiea就是一批這樣藝術家,他們和西線結合得很緊密」。「西線」就是在這樣的理念和時代背景下產生,它就像北美西北海岸的「伏爾泰咖啡屋」(Cabaret Voltaire),映照著西方藝術史自達達以來的前衛和自主精神,問及福魯克薩斯的影響,克萊格說:「是的,我們深受其影響。我們的一間展廳就叫作 The Lux。」也因為此,「西線」在當時可以說是已經非常具有國際視野,他們很注意世界各地藝術家的活動,並以郵件通訊的方式打破界域進行串連(自60年代末期,他們就已經開始從事郵件藝術),同時邀請各地藝術家來溫哥華創作並生活在一起。
「西線」早期的活動多半是實驗音樂活動、媒體藝術和詩歌朗誦,視覺藝術的展覽場地到了比較晚期才正式建立。帶著頹廢浪漫,自由放蕩的色彩,則由同在北美西岸的舊金山北灘(敲打族文學藝術家聚集之處)延伸過來,克萊格也提到,當時一位和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很要好的美國文學家華倫˙托曼(Warren Tallman)在溫哥華卑詩大學教書,也和「西線」關係很密切,並且在此地帶起了一陣文學風潮,「就在『西線』成立之初,每個星期一晚上都有詩歌朗誦活動,維持了將近一整年」克萊格補充。談到迷幻藥文化,她則說:「雖然我不太想過度描述這個方面,但是,妳知道,那個年代…就像社會革命一樣,迷幻藥在某一方面,讓人們更能夠拋開傳統和教條,創造出新的東西。」
「西線」這個名字,令人想起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役,不過70年代的北美西北海岸並沒有戰事,這個「西線」更讓人聯想的是北美西岸的嬉皮浪潮,而如果有「反動」聲音在其中的話,那則是這群藝術家所領導的同盟,對抗著保守、傳統和商業主流,企圖走出一個完全由藝術家自行決定及運作的創造之路。「西線」持續地影響當地藝術創作者、以及加拿大各地artist-run center的紛紛成立,他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樹立了替代空間的典範。
1976年起開始實施「藝術家進駐計劃」
克萊格是「藝術家進駐計劃」的發起人。她談到:「一開始,其實我們的活動是很鬆散的,後來我認為應該讓『西線』更組織化,於是開始著手藝術家進駐計劃,擬計劃案申請補助,當時是1976年。」
「西線」的藝術家進駐計劃著重在媒體藝術創作領域,特別是聲音及錄影藝術兩項。1974年起,他們受到加拿大評議會的補助,購買了大批這方面的器材,後來又得到電腦繪圖項目的補助,花了約六萬元加幣添購最新的電腦設備。這個背景和條件,使得「西線」一直專注於這個領域的創作開發。克萊格說:「一般說來,我們主動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來到這裡進行創作,一年約八位左右。」受邀的藝術家來到溫哥華,可以緊密地與當地藝術圈合作交流,使用「西線」所有的設備,不過克萊格也打趣地說:「如果會烹飪那是最好不過,這很重要。」
烹飪之所以重要,在於藝術家們總是藉用餐的時間聚在一起,此刻便是最好的交流時間,在談話中,如果彼此覺得意見投合,就能馬上發展出活動計劃甚至付諸實行。最早的一兩年,可以說是「西線」發揮其公社精神最徹底的時候,那時八位成立者,加上與之合作緊密的Intermedia的藝術家,在此舉辦大大小小的藝術活動,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每位成立者一星期丟十五塊錢到一個存錢桶裡作為基金,大家輪流每星期負責開菜單和料理。
來到「西線」的藝術家便成為這個家庭的一份子。「西線」雖然本身經費有限,但仍然供應進駐藝術家機票、食宿、創作器材,以及所需要的任何協助。一般而言,一位藝術家停留的時間約一個月左右,視情況而定,藝術家並不一定非要有作品創作作為交代,「一個月的時間,很可能只是一個開始」克萊格說,「不過,時代真的變得很快,當時的高科技器材並非藝術家輕易就能擁有,所謂『媒體藝術』還是一個獨特的領域;而現在,藝術家個人要添購設備已經不再是難事了,況且無論那一類的創作者,多多少少都會使用到所謂『科技器材』,整個時代都不一樣了。」她這麼說,是否也暗示了以高科技及多媒體定位「西線」在當今所面臨到的挑戰,「的確是很大的挑戰,因此我們必須是夠獨特的。」
至今,「西線」仍然還有藝術家進駐計劃,但模式卻按照不同策劃人而有所不同。克萊格本人從90年代初期開始,就不再負責進駐計劃。以往只由「西線」發出邀請的模式,現在也稍具彈性,藝術家亦可以透過自行申請得到進駐機會,不過克萊格也強調:「那當然他必須很特別才行。」所提出的計劃案也需要是正在進行中的。基本上「西線」雖有進駐計劃,但是它通常並不與其他的計劃分開執行,因此當問到其執行預算時,克萊格說這很難劃分,也很難提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因為它通常與其他相關活動的經費有所重疊,但大致上約是一項整體活動計劃經費的四分之一左右。
現在,如果到「西線」去,仍然會看到來來往往的藝術工作者,進駐的藝術家,以及頻繁的展覽及表演活動,它旺盛的活動力直到今天依然不墜。
「交流」是最重要的精神
在訪談中,克萊格不僅談「西線」的成立、藝術家進駐計劃,更不斷提及「旅行」和「交流」兩個字眼。她雖然說實在無法給與「artist in residency」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她卻由藝術家之間旅行和交流的經驗勾勒出其廣義意義。以「西線」來說,她說雖然是以實驗性藝術創作為主,但是成立以後的第一個音樂活動,卻是印度傳統音樂表演。她說那個時候他們之中很多藝術家都到東方去旅行,對他們而言,那是一個敞開心胸和眼界的體驗,東方的傳統音樂質素,在他們的眼裡都是無比的新奇和具有「當代性」,那刺激了他們很多靈感。因此她也在訪談中一直提到,「『交流』的精神是最重要的吧!」。
溫哥華一直以來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亞裔移民的歷史和白人來到這裡的時間一樣久,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特色。「西線藝術中心」成立至今,不僅為此地注入前衛藝術風潮,讓此地藝術發展與世界藝壇相互呼應著,更充份體現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它所展現的不只是一檔一檔豐富的藝術展演、藝術家的駐留和離去,還有那持續默默灑下的文化種子,它的影響將是彌足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