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 藝術家

次文化影像(2): 續談Vice與雜誌攝影Ryan McGinley

續談對次文化影像的一些想法。昨天寫vice雜誌時所想說的「次文化影像的美學」:雜誌中看來凌亂、不雅、生活雜碎式的片片段段,是從「攝影者與被攝影者之間所建立的另一種關係」來看,而不是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什麼樣的攝影者與被攝影者「關係」,可以製造出這種較為「沒有距離感」的呈現?當一位被攝影者在被拍攝時,與攝影師之間都有一種潛在的相對位置與「對立」關係。
在Vice雜誌裡所呈現的影像,被拍攝者與拍攝者之間的關係似乎沒有那種傳統的「緊張」(暫且這麼說),就好像是…「得到了被拍攝者全然的信任」的那種樣子,所以拍到最醜、最不經意、最「真實」的那一個切面?並又因此創造了另一種「緊張」,不正統的、突破階級籓籬的(攝影/被攝影、High Art/Low Art),並且以此呈現出所謂的「大眾」,所謂「對『大眾』的一種詮釋方式和社會關係」。


作為一個整體的呈現,就不會只是影像本身的問題而已,而是面對「文化」(一時想不到更好的說法)。Jeremy Deller 和Alan Kane2005年策劃的展覽〈Folk Archive—Contemporary Popular Art from the UK〉(常民檔案—英國當代大眾藝術)的策劃角度,跟我想談的這種「角度」其實應有些類似。他們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裡展出的文件,全是英國各地常民風土節慶等內容,有些照片內容真是醜到爆(而因此有了某種趣味,=D),對於High Art與傳統美學、策展的挑戰固然是一回事,但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呈現這樣的影像所將採取的『社會觀點』和『與被呈現的對象物的關係為何』」,如果是一個傳統攝影師、藝術家所拍攝的常民影像,結果全然不會是這種樣子,或許,那比較”「適合」藝廊”,但顯然Jeremy Deller和Alan Kane想的不是這個。另一方面來說,在這樣的呈現中,「攝影師」和「藝術家」的角色是非常後設式的談論。反過來講,你從這兩類人中去找,也找不出這種作品的存在。(在這裡,我沒有將次文化、大眾文化區分得很明白,應該說,在大眾文化與次文化之間的某種重疊區塊。或者,將次文化界定為特殊的社群。)
嚴格說來,我之所以對這類影像越來越感興趣,在於「社會關係」的發現。另一方面,新一代藝術家角色的重新組合、衍化,也呈現在這樣的文化氛圍當中。回到Vice雜誌,其中有位攝影Ryan McGinley,1977年生,主修平面設計,他對於攝影、藝術、呈現、和攝影內容的看法已經和上一代很不一樣。他的這篇訪談可看出一種味道和方向,也可以看出新世代藝術創作者的新典型。他是在美國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個展的藝術家中年紀最小的,近年竄紅,也同時在PS1辦過展覽,他很清楚他要的觀眾不是「美術館觀眾」(僅管他不排斥),他的觀眾在更為容易看到他的作品的雜誌刊物中,Vice是其中一個。藝術圈其實是跟著這些年輕人在摸索:未來的藝術創作會是什麼樣子。
圖片出處:artnet
談了Vice雜誌、次文化影像、新世代創作的可能…,想談得很多,但又如此快速記錄。先這樣作為一個粗略的筆記吧。
其他:Vice Bust: Kicking the Jackass of the Magazine World_the Village 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