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雅筑提供的一張在北京拍攝的照片,太爆笑了,在北京聽說是「太熱了」,策展人事業做很大。所以牆上這個塗鴉的意義 …
分類: 次文化
7.14 傳思白色派對
號稱萬人,其實昨晚大概兩、三千人左右。
[電影]八哩路(街頭痞子)
趁我時差昏睡還沒發作前,看了饒舌天王阿姆(Eminem)的半自傳式電影〈八哩路〉(8 Mile)。
「塗鴉」的政治─談華山塗鴉事件
華山文化園區將於十月底舉辦一檔國際塗鴉展,在自由和藝術旗幟的號召之下,這個展覽被或許會被認為是華山文化園區留下其前衛開放作風的註腳之一,不過就在展覽開幕之前,因為八位台灣的塗鴉小子私自潛入園區塗鴉,遭到園區以「破壞古蹟」之名提出告訴而突顯了塗鴉行動的合法/非法、藝術/破壞行為之間的矛盾與辯論。
次文化影像(4):看不見的城市
1. The Subconscious Art of Graffiti Removal 不單只是一部紀錄片(或 …
次文化影像(3):美麗浪人–街頭文化
1. 當我們說Vice雜誌中的影像所採取的觀點是「街頭」式的。在此,「街頭」不應只是視為單純的空間,它還是種種更為明確的空間、場所、意識型態的交界處;介於私秘/公共,或跨越私密/公共,或者是兩種或數種「領域」彼此之間所產生的「模糊地帶」,一個很奇特的、流動的、有時間性的區塊。在2000年前後,屬後殖民論述脈絡的「in-between」、「third space」關注橫向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塊(不同語言的、種族的、資本流動造成的文化轉移),近年來,這類議題的一部份轉向一個社會內在縱向的彼此關係(階級、族群的語言方式、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社會之內的in-between和third space。
次文化影像(2): 續談Vice與雜誌攝影Ryan McGinley
續談對次文化影像的一些想法。昨天寫vice雜誌時所想說的「次文化影像的美學」:雜誌中看來凌亂、不雅、生活雜碎式的片片段段,是從「攝影者與被攝影者之間所建立的另一種關係」來看,而不是它所呈現出來的「形式」。什麼樣的攝影者與被攝影者「關係」,可以製造出這種較為「沒有距離感」的呈現?當一位被攝影者在被拍攝時,與攝影師之間都有一種潛在的相對位置與「對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