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

次文化影像(3):美麗浪人–街頭文化

1. 當我們說Vice雜誌中的影像所採取的觀點是「街頭」式的。在此,「街頭」不應只是視為單純的空間或區域,它還是種種更為明確的空間、場所、意識型態的交界處;介於私密/公共,或跨越私密/公共,或者是兩種或數種「領域」彼此之間所產生的「模糊地帶」,一個很奇特的、流動的、有時間性的區塊。在2000年前後,屬後殖民論述脈絡的「in-between」、「third space」關注橫向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區塊(不同語言的、種族的、資本流動造成的文化轉移),近年來,這類議題的一部份轉向一個社會內在縱向的彼此關係(階級、族群的語言方式、文化/次文化/大眾文化)。社會之內的in-between和third space。


2. 「街頭」還指向文化/次文化、高級文化/大眾文化之間隔閡與混融的呈現。在台灣,這樣的議題較容易被忽略,因為台灣的「街頭文化」意識型態表露並不強烈(或被壓抑);在歐美,街頭文化可以是各種「意識型態」匯集、衝突、交融和抗衡的角力場域。在龐克小子、乞討者、上班族、旅人擦肩而過的同時,社會的許多力量在作用、在取得平衡、示好或挑戰。城市的疆界一直在此暗流之中消長和成型。當我們論述「階級」,除了各別意識型態、生活方式,「街頭」一直是一個足以被觀察和切入的點。
3. 街頭文化近幾年越來越受到當代藝術領域的關注,以美國和加拿大的觀點為例:和這一代青年成長過程中所受到的文化、思想洗禮有很大的關係:滑板、嬉哈、塗鴉、龐克和自己幹文化 ,加上另一較為扁平的面向:速食、網路和消費生活…等。這一代青少年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族群時,這些原先被視為「次文化」的影響力將產生它的後延力,推進成為新一代的創作美學與生活觀,成為商業、成為主流。在收編與被收編二者之間,「街頭」仍然可以是一個展演場。
4. 美國最具意識性地整理「街頭文化」的當代藝術中心,是位於舊金山灣區的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這個藝術中心非常有attitude,是以歐美中南美裔、非裔族群觀點出發的當代藝術脈絡研究中心,並且鎖定年輕的族群。在嬉哈、刮盤、Dj、當代塗鴉都還被高級藝術(high art)視為「不太high」的時候,這個藝術中心已經猛推這些次文化,和觀照它們的影響。比如Dj Spooky(這小子專做很「艱深」的嬉哈音樂,強調音樂的社會性,一時不知怎麼形容,就「艱深」吧。呃…老實說,聽了有點想睡。但此人是這個脈絡底下挺重要的一員)
5. YERBA BUENA CENTER FOR THE ARTS 2004年夏天辦過一檔展出:BEAUTIFUL LOSERS: CONTEMPORARY ART AND STREET CULTURE(「美麗浪人:當代藝術和街頭文化」,Beautiful losers直譯為「美麗的失敗者」,指的是街頭族群)。這個展覽的企圖心在於挖掘新一代影像聲音表達方式和次文化之間的關係。當然它也往前推至哈林(Keith Haring)、巴斯奇亞(ean-Michel Basquiat)和沃渥(Andy Warhol)等。事實上,普普藝術所要追求的東西,到了現在,已經不能完全詮釋街頭文化和流行文化所混搭出的當代文化景觀。藝術家的特質和界定方式也有所不同。那麼,新一代的藝術究竟是怎麼樣的面貌?
6. 說回台灣的街頭文化和當代藝術,我一直感覺少了點什麼。或者,覺得是不太有機會讀到什麼更進一步的解讀慾望,或者,是因為生產方式的差異。在street culture的粗略條目中,包含:青少年、犯罪、流浪者和時尚幾個層面,或許在台灣還有夜市小攤文化等等,做小生意的人、跑單幫的個體戶、臨時工…。當代藝術中可能都觸及到,但並不深入去看待這些文化現象。比如大家最愛做的「檳榔西施」,往往只是一種表相化、觀光化的切入。有些東西被遺漏了(或許不在創作的面向,而是論述、觀察的面向與深度上)。若是看檳榔西施,是否從「卡車司機文化」去找到一整個階層的橫切面?它包含:地下經濟、情色、甚至安非他命…等等在台灣整個社會中的作用與影響力。
7. street culture,作為一個切入面,並不容易研究。它不是坐在學校、研究辦公室裡就能推理的東西。然而你到街上去,又不盡然「看到」。它時而突出、時而隱誨、時而存在時而消失。在街上暗暗流動的,是介於熟悉與不熟悉之間的空間,做一個「時空入侵者」,需要有族群間一道道無形之牆的解離。簡單說,你不懂「他們的語言」,很難真正進入。而文化觀察、文化研究此刻就只是一個outsider(旁觀者),這種角度一直是受到批判和質疑的。
8. 約三年前,我們很想去看看溫哥華的這些。這個看來「清楚、整齊」的城市並不吸引人,吸引人的是後巷、小店、特殊族群聚集的地方。那使這個地方有很大的張力。友人Jeff Stoddard當時幫了我們很大的忙,以他往日「墮落的搖滾生涯」,很容易就把我們帶到藏在城市裡某間專賣色情、暴力影片的怪店、特殊的唱片行、穿環店、藏在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塗鴉大本營等等鬼怪地方。他很瞭解那種場景裡的語言方式,會幫我們「溝通一下」,我們往往看著那滿身刺青、虎背熊腰的白種男女,覺得他們好像輕輕揮一拳就可以把我們打死,連對我們微笑時都充滿「文化衝擊」。
9. 這筆記記得差不多了。
另外記一則有趣新聞:四月二十日是溫哥華大麻日。每年這一天在溫哥華美術館廣場辦大麻party,歡迎所有人參加,大家需要做的事就是「一起抽大麻」,以行動促進大麻早日合法化。在這裡,見怪不怪了,我上網找往年的資料,參與者看來都有上千人的規模。BC省大麻黨黨主席(大麻行動主義者)Mark Emery最出風頭的時候莫過於此,他最近被美國運用反間計起訴,要求加拿大政府引渡他。美國對他蠻頭痛,因為大量種子輸入美國是從他那裡來。加拿大政府還在考慮要不要引渡他,他快成加拿大國寶了。至於他自己,他希望被關(反正三天兩頭就被抓去關,之前才被關一個月放出來),他總是說被關進去才有話題炒,才能加速大麻合法。(他對大麻的熱愛已經到了偏執的地步)
轉貼華盛頓郵報報導:

2006.03.19  中國時報
大麻王子傳香火 不惜以身試法
尹德瀚/綜合報導
《華盛頓郵報》十八日報導,加拿大溫哥華有家規模不小的書店,書店一角有個「雲霧館」,館中陳列了各式各樣的大麻種籽,根據其郵購型錄,他們供應的大麻種籽足足有五百三十四種,書店的老闆是馬克.艾莫瑞,人稱「大麻王子」。
艾莫瑞的書店帶來群聚效應,形成了一條大麻商品街,除了販售大麻種籽之外,還有一進門就是大麻香味瀰漫的咖啡廳,以及吸食大麻用具的專賣店。不過居民對此似乎見怪不怪,而警察似乎也懶得多管閒事,上回警方來此突檢已經是八年前的事。
怪的是,艾莫瑞受不了被忽視,他在稅單上把自己的職業列為「大麻種籽商販」,並且誠實申報大筆稅金。加拿大國稅局裝聾作啞。他告訴郵局他以郵寄方式把大麻種籽寄給客戶,郵局照樣幫他送貨。他還在網路上設立「大麻電視台」,創辦「大麻文化」月刊,以及在二○○一年成立「卑詩省大麻黨」,推出七十九名候選人,可惜全軍覆沒。
在自己家鄉作怪沒人理,艾莫瑞乾脆到處鬧事,他最喜歡搞支持大麻合法化的遊行,沒事就在警察局前面點根大麻,擺明了是向警方挑釁;這些年來他總共因此被捕二十一次,多半不用坐牢,或是頂多被關一夜,不過二○○四年有個法官判他坐牢六十一天,他甘之如飴在囚房裡讀聖經。
艾莫瑞的囂張惹惱了美國聯邦緝毒局。去年有個女人上門要買十磅大麻,艾莫瑞覺得有點古怪,因此拒絕,結果這個女人買了些種籽,還向艾莫瑞討教該如何帶回美國。八天後,美國聯邦緝毒局和溫哥華警察一起來抄店,搬走店裡的電腦和資料;當時艾莫瑞人在加拿大東南岸哈利法克斯,結果也被逮捕。
二○○五年七月二十九日,緝毒局在華府宣稱,艾莫瑞是美國司法部最想拘捕歸案的國際大毒梟之一,要求加拿大把他引渡到美國。艾莫瑞如果被引渡到美國且依照緝毒局所指稱的罪名被起訴及定罪,最少要判十年徒刑,最高可判無期徒刑。艾莫瑞對緝毒局的指控倒很坦然,他承認每年販售數百萬大麻種籽到全世界各地,其中約七○%是賣到美國。艾莫瑞說,緝毒局的指控全都正確,只是他們說毒化美國兒童,這個罪名他可不認。
四十八歲的艾莫瑞穿著體面,不像吸食大麻成癮的癮君子,倒像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他說他從事這個行業不是為賺錢,而是為了推動大麻合法化。艾莫瑞宣稱,過去十年他為推動大麻合法化已經付出三百多萬美元。
加拿大將就是否引渡艾莫瑞舉行聽證,一般預料引渡案會被封殺,但艾莫瑞希望他會被引渡到美國。他說,如果他在美國受審,起碼判三十年,他相信他坐牢會加快大麻合法化的過程,如果他死在牢裡,過程會更快。

4 Comments on “次文化影像(3):美麗浪人–街頭文化

  1.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1891024744/ref=wl_it_dp/103-5879271-4892624?%5Fencoding=UTF8&colid=Q9DIWJ2UCR0Y&coliid=I2W6P7OMIVMGR&v=glance&n=283155
    Beautiful Losers: Contemporary Art and Street Culture這本書幾個月前在書店翻閱時就相當吸引我注目,將它放入了Amazon的wishlist上好一陣子了。原來這本書正是你提到展覽的相關衍生物之一。
    順便回一個前幾篇文章忘記回的。Ryan McGinley最近真的很紅啊,上一期的Rolling Stone雜誌還特別派他到Arctic Monkeys的表演後台拍攝現場照片。照片就刊登在刊頭的第一頁。

  2. to pulp: 這本catalogue我也正打算要買。從美國Amazon買好像比從加拿大買便宜,但比較久…。Ryan Mcginley的確還蠻酷的,新秀的氣勢有出來。

  3. 台灣的街頭文化真的很難看到什麼,
    但我還是感覺得到台灣有好多有趣的街頭文化一直在產生,
    很可惜的是沒有人可以讓它被徹底得了解,
    台灣很美也很酷,
    我也試著從空間的方式去討論台灣文化,
    在你提到台灣文化的其中一句話〝介於熟悉與不熟悉之間的空間〞,
    我在電腦前拼命得點頭也拼命的想做好我的討論,
    台灣文化也有你的一點意見,
    我看了很開心~

  4. to 臺灣Taiwan: 謝謝你留言和鼓勵,台灣街頭文化應該要有人好好研究一下,街頭可以長成這樣子的城市…。其中有許多有意思和獨特幽微的文化和心理狀態。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