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 藝術家

次文化影像(4):看不見的城市

1.
The Subconscious Art of Graffiti Removal 不單只是一部紀錄片(或兼具紀錄片形式的影片),Matt McCormick除了紀錄城市裡塗鴉被清除後的痕跡、還以電子音效、口白搭配著工業都會的場景。那些被清除的痕跡,反而又成了城市裡的幾何抽象藝術–它是這麼想像的。


那些被覆蓋掉的是什麼?哪些聲音被公權力所消音?而且,覆蓋它們的是什麼?–那「抽象藝術」。他在片名裡以「潛意識的藝術」來說明「清除塗鴉」的潛在意識。這部片是Baja to Vancouver這檔展覽中我印象深刻的作品。2004年我跟這位導演聯繫過,他是美國西岸近來受注目的年輕獨立影片導演,那時正準備台北雙年展。就藝術形式的觀點來看,形式略嫌扁平但足以接受;就議題和切入角度,非常有趣;就紀錄片來說,我覺得算成功。在一檔大規模的美術展覽中,它能受到注目,影像本身的強度就算還不錯,唯一我比較不喜歡的部份是旁白的方式,有些呆板。
2.
THE CORPORATION 是一部加拿大紀錄片,我在院線看這部片,這部片在加拿大受到很高的注意,Jeph曾紀錄過內容,以訪談、圖示、演出解析了當代的「法人」結構與經濟全球化的運作方式,是一部左翼觀點的紀錄片。導演之一是朋友的朋友,當時我也差點找上她,想跟她收集些資料。這部片資料收集分析詳盡,幾乎是一個社會學調查的濃縮,但它不是「好看」型的,屬於社會研究檔案。
對資產掌錢階級的人來說,「法人」的概念是他們運作的有利工具。A先生屬於這種階級,他看了看只印了我個人名字的名片,語重心長地說了:「Amy,以『自然人』身份是很難做的,經費並不對『自然人』感興趣。妳要先成為『法人』,『法人』是個『可以投資品牌』、可以應付稅務問題,最後,它不具名確法律責任『對象』,你以自然人的身份,不可能達到。」
我真覺得他x的提壺灌頂、當頭棒喝。如今搞文化藝術,若非走上「法人」這條路,否則很難生存下去了。不是嗎?這的確是事實。我看到「獨立」、「自然人」的命運在衰微,眼睜睜地看著它淪為落伍的概念。
我答謝了A的好意,也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對於他所說的我都瞭解,但也許我有一些事情還沒想通。回家反省一下自己哪根筋不對,或者,這個世界並不像我認識的那樣,我還有太多事情不瞭解。然而,我也想起THE CORPORATION這部影片。
3.
想起03年在溫哥華策的展:看不見的城市。當時展覽的明信片H和我想了一會兒。袁廣鳴的<城市失格>很受他的喜愛,但最後我們選擇了陳界仁的<十二因緣>系列的<生I>。我還記得大家開玩笑說寄出去會不會嚇到人呢?H大聲說,「就是要這樣,你們這些人,『睜開眼睛』,給我看!!」
睜開眼睛!聽到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