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文化,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雙年展

龐克、運動、佔屋族

“Jeph”:http://jeph.bluecircus.net/為誠品好讀寫了一篇商周即將出的新書「”龐克的哲學—不只是噪音”: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005061.html」(張釗維譯)的書介 ,談Punk文化,當然離不開現代無政府主義觀念。也許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所留下唯一還保有一絲浪漫和理想的思想。Punk作為無政府主義的一種Life stlye,運用音樂作為擅動的工具,在歐洲從70年代開始成為一支重要的青年次文化,Punk背後間接長遠的思想脈絡,比起黑人帶著民族意識的hip-hop文化,也許更能作為一生信奉的哲學。
80年代,龐克的裝扮是主流(一如90年代至今的hip-hop流行文化),後來龐克的潮流逐漸退去,然而在歐美城市的街頭,至今都還會看到偶有那麼一小群青年人堅持這種打扮和生活,他們常是背包旅行者、露宿街頭者,或在十字路口等紅燈時一湧而上幫人擦車窗的小弟…(也許只是想留下一些和別人不一樣的生活經驗而已)。在溫哥華,這樣的「猴囝仔」數量雖然不多,但只要上街幾乎都可以看到他們流竄的身影,在繁華城市景觀的襯托下,龐克思潮和文化昔日的光采在他們髒漬的雙手,和時而流露出不屑這個世界的神情中,也越發地顯得落寞和孤寂。


“2004台北雙年展”: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cat_biennial.html中,我們有邀請到荷蘭佔屋運動者的創作「The Paper House」。歐洲有差不多20年的佔屋運動(squatters movement),在歐洲,這個社會運動和龐克同是反文化的一部份(佔屋運動也同時受到龐克思潮的影響),也和無政府主義有關係。事實上,佔屋者(squatters)的行動和社會訴求很容易讓人聯想它們彼此之間的脈絡。2001年,荷蘭鹿特丹當代藝術中心(Witte de With,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Rotterdam)就曾集中以「佔居者」(squatters)為題舉辦過一檔展覽。佔屋者運動越來越成為社會主流關注的現象,甚至藝術界也都投以關注,想以某種呈現方式理解這個運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佔屋者中不乏有人集體創作,它們的表達也就成了「藝術品」。當然,一如punk,這些人並不是為了創作「藝術品」而創作,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訴求表達的工具,也因此,荷蘭這次算是大規模的「收編」佔屋文化進入「藝術」脈絡中,其雙方都保持很警覺的態度—不論是藝術論述,或是佔屋者本身,都不想逾越而造成觀念上的誤解。
6.PH-outside-mail.jpg
(圖片:Jeanne van Heeswijk提供)
The Paper House是一件集體創作,其中的兩位藝術家Jeanne van Heeswijk和Rolf Engelen來到台灣佈展。他們對台灣的次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很感興趣,甚至搜集相關的文件資料,將其製作為作品一部份。他們到達之前,我大概就知道他們會要找的人和方向,和他們協調過之後便開始聯絡台灣一些相關的人:1995年辦台灣第一場Rave的”DJ@llen”:http://la-groove.com/、94年辦第一屆破爛節的吳中煒、也透過朋友聯絡90年代中期一份地下漫畫刊物「大便報」的創作者Apple、團體等等…,並也帶他們去拜訪”寶藏巖社區”:http://www.treasurehill.org/(之後我已經累到快昏倒還帶他們去看夜市和飲茶,當時能夠帶藝術家的人手窘迫狀況真是恐怖至極)。由於Jeanne和Rolf來的時間不足以讓他們慢慢去發覺這些台灣的非主流文化,所以就幾乎只是以交談的方式,對他們匆匆地交待了台灣解嚴之後這方面的發展,他們非常感興趣。遺憾的是,沒有更多時間多談談台灣這方面和他們的不同,和受到西方影響的又是哪些面向。
然而我有時太過慮,這些搞運動的人其實都非常敏感,嗅覺靈敏,有時我話說一半他們便能理解那頗為複雜的意思,某程度來說,他們只是不知道在亞洲的台灣發生那些事件罷了。
和他們在一起的那一天(開展前一星期頗為充實的一天),我記得我開始問他們的問題,就是從歐洲佔屋族和無政府主義的關係談起。他們聽到這個「複雜」的字眼就忘記時差了吧,呵。也許是在一個官方機構—美術館裡的情境有些尷尬(他們的角色已經是多重的了),我覺得他們一開始有些保留,並對我解釋他們和「暴力傾向武裝革命的無政府主義者」不同,許多無政府主義者的做法(如一些非常嚴苛的生活規章—以規章為上,但沒有領導人)他們並不認同,但顯然這是一個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思考出發點,也突顯了無政府主義者內部自身的矛盾和弔詭之處。甚至,他們在某些時刻並不希望太和anarchism扯上關係,但是他們的生活確是anarchy。我們也談談punk的刊物,因為這和他們的創作方式有些關係。
以歐洲的觀點看台灣,沒有所謂punk氣候和文化,我們所能找到的東西對他們而言是極為簡樸的(一點也不hardcore),但我一直希望他們瞭解,我們自身的脈絡和解嚴後的氛圍下,這些在他們看來不怎麼刺激的東西對我們文化的意義和重要性。我們到了寶藏巖,那個地方真是深深吸引他們。葉偉立和劉和讓詳細地解說了當地的社區背景。對他們而言,有部份熟悉、有部份異國情調。
The Paper House這件作品每到一個地方展出,都會加上當地的文化元素。這也是這兩位藝術家來到台灣的意圖,也是我看待這件作品有意思的地方。我們只是這樣短暫地認識了彼此和短暫的交流,但在當時佈展等兵慌馬亂的情況下,我們彼此也已經盡力。

2 Comments on “龐克、運動、佔屋族

  1. 我們想做一個大學生改造廢墟的專題
    要訪問專家或參與改造的有理想跟熱情的人
    跟我們分享改造的原因和過程等等
    如果您盡速跟我連絡!感激涕零
    拜託拜託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