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哥華可以拿到一本免費刊物叫做「Vice」(從加拿大發跡的雜誌,十年之間擴張到世界各地英語系地區),這本畫刊很有趣,什麼亂七八糟的怪異攝影角度都有,奇怪的、偏離主題的、音樂、特殊服飾、嗜好都有人寫,照片中的人最好越醜、越胖、越不經意地難看,就越有有看頭。傳統雜誌都講求圖片唯美,文章講生活品味,Vice不來這套,但舉凡各式另類文化、次文化、青少年文化它都報導:崇尚惡趣味,壞品味,卻又「時尚」得很!當然這裡所謂的「壞」應要再被界定,它是一種相對於主流價值的說法,要更精確地說,我會將其說為「次文化的影像表現方式」。
分類: 次文化
拜訪廢墟和「解世代」行動
Bbrother使勁拉開一片圍繞在「廢墟」邊緣的鐵皮,開了一個窄縫。繞過緊挨著鐵皮圍牆停靠的車子,他示意我從那裡爬進去。鑽過鐵皮圍牆,邊撥開半個人高的雜草堆前進,恍如一瞬間從城市運轉的航道中脫離;廢墟裡的景象:荒煙蔓草、破敗腐壞的屋舍、散置滿地的垃圾(那些曾經依附在生活中的物件:衣服、鞋子、家俱、…),就像波特萊爾所寫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成了寓言。」
摘下你的墨鏡:「酷」的解析–〈酷派當家〉評介
你對「酷」這個字一定不陌生,如今甚至還會覺得它在流行消費、青年文化中,已經被使用得過於頻繁和泛濫,但事實上, 這個源自於六十年代英語口語“Cool”所表達的概念和態度,約莫至八、九十年代,中文裡都還沒有十分相對應、普遍使用的辭彙。不過很有趣的是,中文「酷」這個字,無論在發音或原義上,都和英文的Cool如此相仿,由於「酷」態度及其文化現象隨著消費社會來臨和全球化的擴大和傳遞,近年來華文世界也開始以「酷」這個字來作為Cool態度的中文表達。
淺談龐克的「態度」及其美學表現
許多談龐克的書籍都必然提到,要談「龐克」,先談「龐克不是什麼」,而不是「龐克是什麼」。因為大眾對於龐克文化的認知龐雜,並且長久以來累積了許多片面的概念,它可能是錯誤的,也可能就只是龐克的一部份。
英國Banksy和紐約塗鴉小子的故事
就好像利物浦一樣,這個曾經輝煌如今頹敗的城市裡出了個「批頭四」,我在想,也許英國的每一個小地方,再怎麼鳥,都會 …
搖頭花
這本書,我們等了三年。就在2002年羅悅全譯的”《迷幻異域》”:http://www. …
龐克、運動、佔屋族
“Jeph”:http://jeph.bluecircus.net/為誠品好讀寫了一篇商周即將出的新書「”龐克的哲學—不只是噪音”: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005061.html」(張釗維譯)的書介 ,談Punk文化,當然離不開現代無政府主義觀念。也許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所留下唯一還保有一絲浪漫和理想的思想。Punk作為無政府主義的一種Life stlye,運用音樂作為擅動的工具,在歐洲從70年代開始成為一支重要的青年次文化,Punk背後間接長遠的思想脈絡,比起黑人帶著種族主義的hip-hop文化,也許更能作為一生信奉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