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藝術家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一點想法*

“Rodney Graham”:www.donaldyoung.com/graham是溫哥華七公子(這我自己說的,有人稱男孩俱樂部)—”溫哥華派”:http://goya.bluecircus.net/archives/004430.html裡的代表藝術家…,說代表好像也不盡然,七公子現在每個都是代表…。他這一次北美巡迴個展的規模和呈現看得我目瞪口呆,展覽品質做到如此真叫人羨慕。作品分佈於溫哥華市立美術館二樓和三樓,共有十個放映室,外加物件、燈箱、攝影、模型、手稿,以及他的搖滾樂。所用到的媒材包括35mm影片、16mm影片、幻燈片、照片、CD、唱片…等。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我該如何停止焦慮並愛上我的生活?欣賞崔廣宇的創作之後…

崔廣宇的錄影創作一直給予人機智和幽默的感受:一個不斷隨著環境轉變卻能迅速換裝以符合場景的變色龍(《系統生活捷徑 …

次文化,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雙年展

龐克、運動、佔屋族

“Jeph”:http://jeph.bluecircus.net/為誠品好讀寫了一篇商周即將出的新書「”龐克的哲學—不只是噪音”:http://jeph.bluecircus.net/archives/005061.html」(張釗維譯)的書介 ,談Punk文化,當然離不開現代無政府主義觀念。也許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裡所留下唯一還保有一絲浪漫和理想的思想。Punk作為無政府主義的一種Life stlye,運用音樂作為擅動的工具,在歐洲從70年代開始成為一支重要的青年次文化,Punk背後間接長遠的思想脈絡,比起黑人帶著種族主義的hip-hop文化,也許更能作為一生信奉的哲學。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揭起感知的布幕—談吳季璁的創作

英國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其探討知覺與感官神秘經驗的著作<眾妙之門>(Doors of Perception)中描述:「感官、感覺、洞察力、幻想—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私密的,除了經由象徵,並以間接的方式進行之外,都是無法傳遞的。(1)」雖然這位熱衷於神秘主義的文學家在書中主要談的是迷幻藥物對知覺的開發經驗,然而他更嘗試以全新的知覺方式來詮釋大量的藝術創作,從文藝復興的雕刻、繪畫一直到梵谷。他談論十七世紀雕刻家伯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作品「…他使用了大量服裝上的抽象表現,在石頭或銅之中具體化了修辭學的永恆陳腔濫調—英勇、神聖、崇高,…(2)」在諸如此類的詮釋中,赫胥黎所深入的是一種可展現更多認知面向的細微象徵物(他取雕刻上頭的衣服局部皺褶作為象徵物來探討藝術家的創作意識,而非討論一般的表情和姿態),來探討人們如何能獲取「更多經驗」的可能性。他認為這是在人類正常視覺下所達不到的能力,唯有透過迷幻藥物對新感知的開發,以及—他甚至在在地提示—唯有透過藝術家所具有的天生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能力才能達到。
我們也可以引用赫胥黎的觀點談論吳季璁的創作方法:「運用某種媒介物,達到對尋常經驗(甚至是細微的經驗)的不尋常挖掘過程。」對於生活中的感知探索,藝術家所使用的媒介不是藥物,而是工具。之於吳季璁,相機、錄影機以及數位科技材料,便是深入知覺中一塊未開發(或開發中的)地帶的手段及方法。用赫胥黎的話語來說,借以深入心靈內偏遠的「島嶼宇宙」中,然而它們早已存在那兒。工具與感官之間的聯繫在於視像,借由工具轉變、扭曲視像的原本呈現,反過來使觀看主體產生對同一事物的另類感受,並因此與主體之間產生新的甚至超越過往經驗的聯繫。這雖然也令人聯想認知的傳統探討方式—經驗法則,然而透過藝術創作的媒介物及其手法,它得以游走於理性和感官、現實和幻像、主體和客體,以及主動及被動等更多層次之間,不只是物質世界的某種再現,更通過主體的感受、思考、認知而產生形而上的意義。

藝術/展覽評介, 藝術家

充滿想像,並且頑強的存在!—與陳界仁對談

在這篇訪談文章中,陳界仁的談論將更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創作者的態度與信仰,以及他實踐的過程。從個人細微的生活信念到視覺藝術語言展現,進而表達他的影像美學觀。此外,陳界仁以參與國際展出的經驗,談論當下藝術環境中所面臨的處境,透過對自身經驗的思索提煉出他個人對生活、創作和社會的觀點,交會羅織成為探索他內在思維的豐富圖貌。